J. S.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J. S.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對許多演奏家而言,錄製巴哈的重要作品具有指標性意義,如大提琴組曲、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無伴奏小提琴曲等,這些作品被視作聖母峰般的存在,只有在時機成熟之際,演奏家才會凝鍊畢生所學,並攀登上此里程碑。 而鋼琴家 Víkingur Ólafsson 認為他錄製巴哈《郭德堡變奏曲》的時機已至。「到 2024 年 2 月我就 40 歲了,距離我公開表演《郭德堡變奏曲》已有十年之久。」他告訴 Apple Music 古典樂:「雖然這個年紀不算大,不過我現在對這首曲子的解讀跟 30 歲時已經有所不同了。」 「對我來說,《郭德堡變奏曲》就像一部百科全書,其中容納鍵盤音樂的所有可能性。」他繼續說道:「它就像一封瓶中信,巴哈在 1741 年將其放入大西洋中,希望為它找到聽眾。神奇的是,它真的找到了。」 此張《郭德堡變奏曲》專輯為 Ólafsson 錄音生涯的轉捩點。他先前在 DG 唱片旗下錄製的作品,都是極具原創性且精心編排的演奏會曲目 (如《Mozart & Contemporaries》和《From Afar》等),沒有單一重要作品的錄音。在 Ólafsson 眼中,《郭德堡變奏曲》不僅是巴哈最偉大的鍵盤作品之一,更是至善至美的一整套作品,擁有自己的故事和歷程。 專輯開頭的曲目,Ólafsson 稱之為「詠嘆調中的詠嘆調──有史以來最優美的鍵盤樂曲之一,也是生之頌歌。」接下來的 30 段變奏,每段變奏都建立於「詠嘆調」簡單的和聲結構之上。「巴哈是在告訴我們,在詠嘆調的基本 DNA 中,你可以探索無限的表達方式。」他說:「基因裡蘊藏著生命之美,我認為這首曲子是古典音樂史最具生命力的創作之一。」 《郭德堡變奏曲》有如一段生命歷程。Ólafsson 解釋道,前 14 段變奏的調性跟「詠嘆調」一樣是平靜安詳的 G 大調,他說:「你很容易聯想到快樂的童年,那時的你還不需要面對什麼困難。」但到了第 15 變奏,一切改變——氛圍轉為深沉,節奏也慢了下來。「你會措手不及,它顛覆了一切,並在最後以極為開闊的空心五度 (open fifth) 音程結尾,音符之間相隔了你能想像的鍵盤上的最遠距離,從低音 G 到高音 D。」 Ólafsson 在第 16 變奏描繪了一幅重生的景象,這段法國序曲風格的變奏,有著近乎歌劇式的歡欣活力。他感嘆:「無比歡快的變奏與卡農又回來了,全部都是 G 大調。」深刻的悲傷之後是純粹的快樂——這種模式第 21 變奏和第 25 變奏起重複了兩次,並在第 30 變奏中回到原點。最後一段變奏中,巴哈以結合了兩首傳統民謠的混成曲 (quodlibet) 再現主題,重演了巴哈家族內部娛樂時常用的歌曲。 最後,我們再次回到 「詠嘆調」,這場漫長的旅程終於畫上了句號。Ólafsson 表示:「『詠嘆調』的有趣之處在於,雖然音符是一樣的,但呈現起來卻不一樣,一切截然不同。我想,當你在 75 分鐘後再次聽到『詠嘆調』時,你會感覺巴哈為你帶來了近乎生命盡頭的體驗。」 「每當我演奏結尾的『詠嘆調』時,無論是在錄音室裡還是在演出現場,我的內心都有某些東西崩毀了,我不想讓它結束。我會害怕最終和弦後的寂靜。」 事實上,「靜默」在《郭德堡變奏曲》中的重要作用很容易被人忽略,它決定了每段變奏之間的銜接,創造出自然流暢的轉換或戲劇性的停頓。Ólafsson 說:「在每段變奏之後,決定下一段要間隔多少微秒開始——我很享受這種時刻。」即使只是一段變奏接著一段演奏,也要避免流於公式。「你絕對不想令人感到過於制式,絕不能只是按表操課。」 那麼,我們該如何聆聽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呢?「就像演奏者必須找到屬於自己的《郭德堡》一樣,聽眾也是如此。」Ólafsson 建議大家不要想太多,直接聽就好。「最好的方法就是,每天一起床就聽這部作品,這樣持續聽一個月。一個月後再看看你有什麼心得,你會有不同的心境,對這部作品也會有不同感受。」 「我可以向你保證,你會有很多新想法──也會愛上這部樂曲。」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