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dus ad Parnassum

Gradus ad Parnassum

法國大鍵琴演奏家 Jean Rondeau 永遠不會被規則約束,他在專輯《Gradus ad Parnassum》中顛覆了傳統觀念裡的對與錯、真實與模仿,其中收錄的主要是原本替鋼琴、或是古鋼琴 (fortepiano) 所寫的作品,而他將之改編給大鍵琴來演奏。雖然專輯的標題講的是對終極知識的追求,勤奮的學生「步向帕那索斯山」,也是阿波羅神廟所在的聖地,但是專輯的音樂卻反映出實驗性還有難以捉摸的特質。Jean Rondeau 告訴 Apple Music:「這種探索、這條道路、這段旅程,就像是音樂的隱喻,因為你永遠無法完全理解。音樂對我來說仍然是個謎,這就像在哲學裡,只要你認為你已經找到了真理,你就已經沒有在進行哲學思辨。音樂也是一樣:當你認為你知道它是什麼、它的意義,並且決定要用什麼方法去演奏,你就已經沒有在音樂當中。對我來說,音樂永遠是一種動態,演奏一首曲子的方式永遠不會只有一種。」 Jean Rondeau 這張獨奏專輯,以 Johann Joseph Fux、海頓、莫札特、貝多芬、Muzio Clementi 和德布西的十二部作品為主幹,前後再各加一首寫給鍵盤的對位音樂 (這兩首被後世認為是 Palestrina 的作品)。「問題不在於這些是鋼琴還是大鍵琴的曲目,沒那麼簡單、不是如此一刀兩段,而是更複雜、也更有趣。音樂總是會讓你覺得還有更多問題;你越深入音樂當中,你就會發現越多的問題。」撐起這張專輯的主體,是來自 Fux 的著作 Gradus ad Parnassum,也是音樂理論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它的拉丁文首版於 1725 年在維也納出版,也在巴哈的收藏當中,而它的德文翻譯版幫助了好幾個世代的作曲家,包括海頓、莫札特、貝多芬還有其他人學習創作、增進對位法的技巧。Rondeau 的曲目用師徒相承、緊密對話的概念,串起了跨越五世紀的音樂。 「我試著去選能更符合大鍵琴表現力的作品,所以我不覺得我在演奏鋼琴作品的改編曲,我只是單純在演奏音樂而已。」Rondeau 用「只是」這個字輕描淡寫帶過他精湛的琴藝;他演奏海頓的《第 31 號鋼琴奏鳴曲》和德布西《兒童天地》裡的「名手之道」(Gradus ad Parnassum) 時,聽起來輕鬆自若,彷彿這些作品本來就是為大鍵琴所寫。Rondeau 指出:「這張專輯和鍵盤練習曲有很強的關聯,同時也有不同音樂語彙之間相連的影響。」他解釋說,海頓在他的《第 31 號鋼琴奏鳴曲》中調整了大鍵琴音樂既定的語法,來適應當時新興而且不斷發展的古鋼琴。德布西用作品「Gradus ad Parnassum」稍微揶揄了 Clementi 的同名作品,因為這一百首練習曲在兩個世紀前問世,從此變成了鋼琴學生的夢魘。 
Rondeau 挑選了兩首鮮為人知的貝多芬前奏曲,一部是 C 大調的早期作品,可能是貝多芬在十幾歲時所作;另一首則寫於 1803 年左右,兩部作品對照在一起,讓人聽見天才學生的努力和大師手法純熟的差異,而前者也明顯受到巴哈平均律鍵盤曲集前奏曲的影響。「你可以感覺到作品 39、第二號的前奏曲,貫穿了全部 12 個大調,就像是青少年會彈奏的練習曲。」他也說,比起巴哈同時期作曲家拉摩的音樂,貝多芬後來的 F 小調前奏曲在風格上更接近巴哈的音樂。Rondeau 如此總結:「我不按照時間順序去思考過去的音樂,所以我很高興能夠從不同時代的作曲家,選出像是這張專輯收錄的曲目,但這也不代表他們的關聯性有天差地別之分。」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