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A Conditional Form

Notes On A Conditional Form

就算是重量級的英國大團,要做一張有 22 首歌的專輯時也不免產生自我懷疑。「我們一直笑自己,」 The 1975 的 Matty Healy 告訴 Apple Music:「『真能這樣發專輯嗎?真的可行嗎?2018 年(專輯《A Brief Inquiry Into Online Relationships》發行)的成功並沒有改變我們什麼,但的確讓我們在想:『天哪,這下責任可大了,我們竟然被拿來跟 Radiohead 相提並論。真他媽的,接下來該怎麼做比較好?』 在他們看來有兩種選擇,一是回應大家的期望,努力試著變得更有名;第二個選項──也是他們選擇的道路──則是回歸他們默默無名的最初。「回到那個我們還在穿蜘蛛人 T 恤的時期。」Healy 說:「想找 Ross MacDonald 來彈貝斯,不是因為我們想做出什麼又酷又知性的東西,而是因為他的『噪音』跟我們的『噪音』聽起來就很搭。」專輯以瑞典環保少女 Greta Thunberg 的演講開場,而以 Healy 父親 Tim 的創作收尾,這些「聽起來很搭」的聲音包含了民謠、英國車庫、受 Max Martin 啟發的流行和朦朧的獨立音色。在這個背景下,Healy 更深入挖掘自己的內心。「這張專輯說出了很多心底話,」他說:「很多想法成功發展出來了,例如早期 2015 年單曲〈Love Me〉多半講的是自我;那些概念還在,但現在轉變成實質意義上的自愛──大家只會在逼不得已的時候才會改變。你必須學會照顧自己,接受自己不是超人。這張專輯有很多自我反省,是最貼近我、也是最真實的作品。」以下,他將帶領我們逐曲領略這張作品的真實面貌,並在獨家短片中揭露更多幕後故事。 〈The 1975〉 「我們在討論要如何發出『宣言』──那種我們一直在音樂裡傳達的話──我們希望這次它能代表我們說出最當下的想法,專輯的第一首歌一定要代表我們的態度。於是我們在討論應該是什麼、或是誰曾提了出來,結果發現 Greta 是最合適的人選。這首歌代表我們許多人的感受,充滿了希望又帶有很陰沉的元素,很有 The 1975 的風格——表面上很美,實際上又很悲傷,很悅耳又很陰鬱。Greta 已經很有影響力了,但我希望看見她也正式走進流行文化中,而不只是被人們當作隨口聊聊的八卦。」 〈People〉 「這首歌回到了我們的起點,差不多是剛組團的時候。那時我們受到像 Refused 和 Converge 等(硬蕊龐克)樂團很多啟發。寫這首歌時剛好是阿拉巴馬州通過墮胎禁令法案,那時我們剛在那裡進行演出,親身感受到那種壓迫式的保守派宗教氣氛。我們在巡演巴士上做出這首歌,有點像是 The 1975 版的〈Youth Against Fascism〉──這句是英國記者 Dorian Lynskey 說的,而我確實也想到了 Sonic Youth 的那首歌 。這首的主題是關於恐懼和冷漠,以及因責任伴隨而來的煩惱。我希望以誇張、瘋狂的形式凸顯出這首歌的急迫感。」 〈The End (Music for Cars)〉 「歌名裡有『(Music for Cars)』的原因是…… 原本我沒想說出來的,但有首叫〈Hnscc〉的歌。那是首關於我一位家人死亡的氛圍音樂,收錄在 2013 年的 EP《Music for Cars》。〈The End〉就是把那首歌改編成管弦樂版。是的,〈Music for Cars〉可說是我們這段時期的主題。」 〈Frail State of Mind〉 「(在十幾歲時,)我們都超喜歡硬蕊和做很吵的音樂,也跟大多數英國人一樣超愛舞曲音樂。我想你應該可以從這首歌裡明顯聽到 Burial 和甚至像 MJ Cole 等人的影子。我一向很愛車庫音樂的陰暗面。這首歌很夢幻,像是夜裡開車沿著 M25 公路走,伴隨著掠過的路燈一邊抽著煙。Mike Skinner 曾說過,真正的車庫舞廳現場對年少的他來說有點可怕,所以他會在朋友家或跟朋友在車上一邊聽那些音樂一邊抽大麻。這也是我的經驗──花很多時間在車上聽音樂,回家跟 George Daniel (The 1975 鼓手和共同製作人) 一起做音樂,然後又到我車上放來聽聽看是什麼感覺。那是我人生最快樂的時光之一。」 〈Streaming〉 「從音樂上來說,這首歌是在致敬我們的成長年代和那些喜愛的音樂人——Cult of Luna、Godspeed You! Black Emperor 和 Sigur Rós 這些氛圍音樂大咖,還有英國車庫音樂。這張專輯融合了這些曲風,加上一點中西部 Emo。關於氛圍音樂,我們喜愛的地方在於我們稱之為『皮諾丘』的特點:它會盡力去模擬真實,例如 Sigur Rós 的東西聽起來就像是在努力模擬真實的河流或風景。我們感受到的畫面會讓人回歸到一種人與自然、與物質的觸感和溫度的關係上。而老實說,我們在專輯中已經拿掉了不少這樣的成分,讓出空間給歌曲更多真實感。 」 〈The Birthday Party〉 「這是我為這張專輯寫的第一首,當時我就覺得很棒,也是第一首讓大家都很興奮的歌。而興奮就代表很想趕快推出(所以原本這首歌會是第一首單曲)。但後來開始巡演後我又寫了〈People〉,我們就覺得:『好吧,如果我們不先推出〈People〉,那要把它放在哪裡?』」 〈Yeah I Know〉 「我愛死〈Yeah I Know〉了。我不知道它讓我想起了什麼,它有點像(英國電音廠牌)Hyperdub 的風格。我記得長大過程中曾碰過那種超級、超級極簡的電子音樂,只有合成器和鼓組的那種。除了 Radiohead 以外我們還是 Thom Yorke 的鐵粉,所以我想這首歌也有點那種味道。」 〈Then Because She Goes〉 「這首歌沒有 bridge 之類的段落,它就是一個小片段,但也是我對人生的感受。這張專輯有許多稍縱即逝的美妙瞬間,這很重要,因為大部分我喜歡的專輯也都有這種時刻,尤其是那些瞪鞋專輯。那些片段很多都啟發自 Pavement 或 Liz Phair 在 90 年代中期的作品。我們還受到 Life Without Buildings 等人的影響,尤其是這首歌。我常把這種風格稱作『褪色的光彩』。我喜歡聽起來像是快溺死的流行歌,如 My Bloody Valentine 那種,就像一張渴望空氣來顯影的拍立得照片。那種很陽光又太過刺眼的感覺貫穿整張專輯,因為──對於當下、像我這樣的人還有就我個人觀點而言──這是張本質上很溫暖的作品。」 〈Jesus Christ 2005 God Bless America〉 「這是專輯裡很早就有的歌,它強烈的氛圍會讓我聯想到美國。它可以回溯至《A Brief Inquiry Into Online Relationships》那張專輯,我想大約就是那個時期就寫出來的。專輯裡有不少民謠元素。之前我從沒有真正和別人合作過,但這次跟 Phoebe Bridgers (客座歌手) 合作蠻輕鬆的,每次我有什麼想法或需要有點不同感覺的聲音時,我就直接把她找來唱一下。〈Roadkill〉和 〈Playing on My Mind〉中所有的和聲也都是她唱的。」 〈Roadkill〉 「〈Roadkill〉講的是我們在美國巡演的經歷,那種筋疲力盡還得尋找什麼新東西的感覺。在路上也發生很多有趣的事──例如我在德州一個十字路口尿褲子這類的事。我不知道它聽起來像什麼──也許像 Pinegrove 或一個我以前很喜歡的樂團 Limbeck。」 〈Me & You Together Song〉 「我們繞了一圈後又回來了——這張專輯很像我們早期的 EP:夢幻、朦朧,有點支離破碎。很多死忠歌迷對我們的 EP 特別有感情,甚至把這些 EP 視作我們的第一張專輯,所以我們做回當時的風格也不錯。我們最喜歡的是具有內在美的音樂,像這首歌就不是很亮麗,而是有點破碎、有點刺耳、或甚至過於扭曲。我想整張專輯都是如此,這首歌正好是個例子。」 〈I Think There's Something You Should Know〉 「這首歌講的是對自己的成功沒有自信、憂鬱還有那種被孤立的感覺。專輯中不少地方都講了很多這類感受。這首歌也是關於不想和別人討論這些事情的狀態,就像我跟親近的人聊天,對方卻沒有意識到我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而我想這通常是因為要把心中的感受攤開來講,是件很累人的事。」 〈Nothing Revealed / Everything Denied〉 「這是首 Lo-Fi 嘻哈歌曲。George 在鋼琴上彈了些東西,我又在上面加了一段非常粗糙的電子碎拍,有時我們覺得做這樣的東西很有趣。面對這樣一段非常簡單的 loop,你馬上就可以進入製作人模式。就和大多數製作人一樣,我們也是 J Dilla 和那類樂風的忠實樂迷。從歌詞上來看,這首歌是我的自我反省。它講的也是做好我們身為音樂人的本分——如果你不給人們留下值得思考的東西、也不表達什麼意見,就會留下了讓大家任意解讀的空間。我發現很多做音樂的人不去挑戰任何創意,只能靠聯想與解讀才顯得有趣。我感覺很多這樣的人都沒辦法為自己的作品站得住腳。」 〈Tonight (I Wish I Was Your Boy)〉 「我覺得這首歌是專輯中的異類,不知道它是從哪來的。它是我在製作專輯感到很放鬆時隨手做的,會讓我想起成長過程中像 Backstreet Boys 的流行樂。它也是對 Max Martin 早期的創作和 90 年代末流行樂致敬。我不認為我們做過任何復古的東西,也從不模仿別人,但我們的作品確實反映了我們成長過程時所聽的一些東西,而這首歌就是這樣的例子。它開頭有一段非常棒的 Temptations 取樣,讓我想起 Kanye West 之類的音樂。」 〈Shiny Collarbone〉 「Cutty Ranks 幫我們唱了這首歌的和聲。一開始我們只是取樣了他的作品,但我們問他有沒有更清晰的版本時,他就說:『喔,那我重唱一遍好了。』我覺得這個旋律很曼徹斯特,就像是曼城舞廳裡會放的那種夢幻、深沉而緩慢的 House 音樂。同樣地,這首歌也是破碎的片段,專輯裡很多這種片段大多是 George 的創作。George 總是說我很善於表達,我有能力、甚至是渴望在音樂以外表達自己,比如像歌詞或者談話的方式。然後因為他不是這樣的人,所以他覺得自己很有責任透過音樂表達自己。這正好說明了為什麼我們很多作品都有近乎強迫症的講究細節,因為那就是 George 的語言。」 〈If You’re Too Shy (Let Me Know)〉 「如果我們早期作品的風格一直在你的腦海中揮之不去,那這首歌大概就是專輯裡最 The 1975 的歌了。當我聽到有樂團在模仿、或試圖模仿我們時,通常模仿的就是那樣的 The 1975——那種後龐克、80 年代流行。所以這張專輯也很自然地出現這種音色,那就是流淌在我們血液裡的風格。這首歌在這張專輯裡可能過於直白,不過我很喜歡,因為它為專輯又帶來了一種截然不同的調調,蠻出乎意料的。」 〈Playing on My Mind〉 「這首歌帶我們回到那種很美式、很 James Taylor 和 Jackson Browne 的經典風格。再強調一次,有 Phoebe 的幫忙實在太好了,只要我一寫好什麼,然後請她唱和聲或再配點什麼,那首歌聽起來就會完全不同,就是這麼輕鬆又自然。我想這是我最有趣的一張專輯,聽到某些歌詞都還是會讓我笑起來。而〈Playing on My Mind〉中就有一句我很喜歡的歌詞:『我不會上網買衣服,因為我擔心不合身 / 但這條規則並不適用於我的戀愛關係 (I won’t get clothes online ’cause I get worried about the fit/That rule don’t apply concerning my relationships)。』這句歌詞非常適合用來總結我這人。」 〈Having No Head〉 「這完全就是 George 的作品,也是唯一一首由他取名的歌,他很著迷於東方哲學。你可以問問他這首歌在講什麼,反正我他媽是不知道的。這首歌就像是 George 的冥想時光,至少我聽起來是這樣。這是 George 的藝術表現方式,一種巨大、延伸的氛圍,也像是一張出自他手的織錦掛毯。」 〈What Should I Say〉 「一點不誇張,整整兩年來這首歌都一直讓我超頭痛。它本來是要放在《A Brief Inquiry Into Online Relationships》專輯裡,但我們無論怎麼做都搞不定這首的 House 風格。這首歌是有關於社群軟體,也有點曼徹斯特的感覺。不知道為什麼,做這首歌時我們一直想到 New Order,而我們在做這張專輯期間也見過他們幾次,甚至最近還見到了 Brian Eno 。總之我們現在能夠跟這些傳奇人物打交道了,不管這能不能增加點信心⋯⋯反正總能給我們帶來點什麼。」 〈Bagsy Not in Net〉 「當我們做完這張專輯、進行所有討論後,總共保留了 21 首歌。然後我們看著歌單想:『等等,不是要 22 首歌嗎?』倒不是因為我們怕專輯的預購數會減少,只是這樣感覺不太對勁。但我們也不會為了充數就去多做一首插曲什麼的,來塞進這張我們希望是自己的最佳專輯裡。我們之前常跟 Mike Skinner 在一起,我跟他說起這首歌時,那時基本上幾乎只有一段弦樂取樣。結果我們越談越起勁,George 就直接開始動工做 beat,那種狀態太令人興奮了。然後我們架起麥克風,大概在一天內就把整首歌錄好。它講的是想和伴侶一起死去的感覺,不想失去所愛的人。如果有人想用一個片段了解這張專輯聽起來的感覺,我會放這首歌給他們聽。我們自己也是在專輯幾乎將近完成才確定了它的樣貌,在製作過程中我們也不知道會是怎樣。」 〈Don’t Worry〉 「〈Don’t Worry〉是我人生聽過的第一首歌。大概 1989、90 年吧,我爸在玩樂團,一個隨便玩玩的樂團,他當時為我媽寫了這首關於她產後憂鬱症的歌。我記得這首歌是因為我爸會邊彈鋼琴邊唱。回頭來看,這張專輯是關於我個人、我的家人以及我的人生,我感覺有必要為那首歌重新唱一版。它是 30 年前寫出來的,我跟我爸一起唱——那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時刻。我爸是個很棒的作曲人,我們用很 The 1975 的風格詮釋他的作品。他很愛這首歌,也非常、非常驕傲能參與這張專輯。」 〈Guys〉 「描繪人生中一些最美麗、最有力量的感情的歌並不多。尤其是直男或玩搖滾樂的人,他們往往不太喜歡寫出自己有多愛自己的夥伴,或是『如果我們不在一起,這一切將是不可能發生』這種東西。我們團員總是提醒彼此:『想像一下你是個 solo 藝人,想像這是你在布里斯本的第四天,正等著出發去下一站…… 。』一直不斷旅行的生活是很累的。我們 13 歲就組了樂團,他們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們從未鬧翻過。這是一首非常真實的歌,他們讓我的人生有了目標。」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