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巴哈的《Goldberg Variations》毫無疑問是音樂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如今,備受矚目的世界級鋼琴家郎朗決定詮釋這部變奏曲作品,但他的這項決定並非憑空而來。「當我看到顧爾德演奏這些曲子的影片時,我就愛上《Goldberg Variations》了。」他告訴 Apple Music。1992 年,年僅十歲的郎朗看了那部顧爾德於 1981 年的演出影片後,這項決定就成了他一直放在心底的願望。(其實顧爾德首次演奏《Goldberg Variations》的影片可回溯到 1955 年,但顯然郎朗和許多人一樣,比較喜歡後來的這個版本)。「顧爾德演奏巴哈的方式讓我內心澎湃。」他說:「我還記得他的演奏。我從來不知道可以用斷奏 (staccato) 技巧彈奏巴哈,也不知道它能以這麼慢的方式呈現,甚至可以如此優美、同時又很怪異。還有他做出來的那些對比──非常強烈的對比!有些部分他彈得很快,幾乎就像聽電腦做的數位聲音。他的演奏完全顛覆了我對巴哈的印象。」正因如此,青少年時期的郎朗開始學習如何演奏這部巴哈變奏曲。 《Goldberg Variations》於 1741 年發行,包含一首詠嘆調與 30 首極為複雜而精美的變奏曲,最後再回到開頭的詠嘆調作結。整部作品全長超過一小時,是以大鍵琴創作的一部偉大鉅作。雖然眾多音樂家以鋼琴演奏這部作品已有很長的歷史了,但就連郎朗都承認,作品中某些部分仍具有顯著的大鍵琴特色。「你看其中有幾首變奏曲有很高的音,好比〈Variation 15〉,那根本就不是『鋼琴聲』。即便到現在,如果我只是隨手挑一小段來練習,它就會聽起來一點都不『鋼琴』。」對他而言,他需要以回歸基礎的方法彈奏。「我們必須從巴哈風格的角度來學這部作品,那就是為什麼我過去三年會跟大鍵琴家 Andreas Staier 合作。」他說:「我想做的事有很多,不論是用更多連奏 (legato) 手法來詮釋,或是運用更多裝飾法,但始終沒能回答這個問題:我為什麼要演奏它呢?這就是為什麼每當我在彈巴哈的《Goldberg Variations》時總覺得很不安,因為我不知道自己做的到底對不對。巴哈不是浪漫派作曲家,這是一部很質樸的作品,所以你不能只是仰賴你的情緒來演奏。」 郎朗在這張作品中收錄了兩版不同的演出:其一是在錄音室完成,另一版則是於萊比錫聖多馬教堂現場演出的錄音(巴哈曾在此地擔任了 27 年的指揮)。「原本只有計劃發行錄音室版本,因為我覺得現場演出的錄音也許不適合發行。但我很享受在那個空間彈奏:那裡錄出來的聲音有種時光倒流的感覺,聽起來並不像演奏廳呈現出來的聲音,而是有種天然的『黑膠』感。如果教堂現場也有其他人,效果就會更好了。而當你就在巴哈的墓旁演奏,想當然啦,一定會有某種魔力加持…」郎朗所詮釋的《Goldberg Variations》充滿了戲劇性的對比,以及一些非常極端的節奏──以著名的〈Variation 25〉為例,郎朗的版本比其他大多數演奏者的演出還多了三、四分鐘的長度,但有鑑於他優雅精緻的演出,即便長度較長,聽來仍完全合理。每一個音符的背後都有很明確與強烈的音樂性。 郎朗習慣在自己彈奏的音樂背後尋找故事。據說,這些變奏曲是巴哈寫給一位患有失眠症的俄羅斯貴族──Kaiserling 伯爵。當伯爵躺在床上時,由大鍵琴家 Johann Gottlieb Goldberg 彈奏這些曲子給他聽、哄他入睡。郎朗樂於把這個故事元素串連起來。「這首詠嘆調一開始是要哄你睡覺,但我覺得巴哈很快就忘記睡覺的事了,一心只想創作這部狂野的幻想曲!〈Variation 16〉絕對會把你吵醒,而接近尾聲時,從〈Variation 26〉到〈Variation 29〉的階段,你根本不可能睡得著,那根本就像是鬧鐘!」在這趟壯闊的旅程之後,再度回到詠嘆調,這樣的編排不僅是傑出的一手,更是整個音樂史上不同凡響的時刻。「當你彈到這首詠嘆調的時候,手指依然記得先前所經歷的一切。」郎朗說:「你就只要讓它順勢發展、讓音樂帶領你,就好像划船划到最後,到了旅途的尾聲,你就只是讓風帶著你前進。就這樣!」於是,演奏家與聽眾一樣,心中就此永遠被洗禮、改變了。

收錄於以下內容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