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pe Amid Tears - Beethoven: Cello Sonatas

Hope Amid Tears - Beethoven: Cello Sonatas

1808 年,在貝多芬為大提琴與鋼琴創作出這部《第三奏鳴曲》的時刻,他的生活與他的國家一樣,雙雙陷入了困境。當時拿破崙戰爭已肆虐歐洲各地多年,貝多芬則因聽力嚴重受損,為他如日中天的音樂生涯蒙上了陰影,令他陷入持續的絕望;然而《第三奏鳴曲》的誕生,對樂聖來說可說是黑暗裡的一道曙光。鋼琴家 Emanuel “Manny” Ax 告訴 Apple Music:「奏鳴曲美妙地描繪出貝多芬創作音樂的心境——他即使深陷泥淖,依然抱持著正向和光明的態度,同時不失和平和慷慨的氣度。」馬友友接著補充:「貝多芬即便發生了那些事,還是有辦法創作出全世界最積極正向的作品,這讓我跟 Manny 很震驚。」 這張專輯《Hope Amid Tears - Beethoven: Cello Sonatas》裡的「Hope Amid Tears」,取自貝多芬的《第三大提琴奏鳴曲》的手稿題字「Inter lacrimas et luctum」(在淚水與悲傷之中) ——當時他將其獻給德國貴族大提琴家 Freiherr Ignaz von Gleichenstein。正如 200 多年前這部樂曲曾撫慰貝多芬的心靈,2021 年發行《Hope Amid Tears》同樣在困境中為我們帶來振奮人心的力量。貝多芬為這五首奏鳴曲注入了無限的創意和靈感,更蘊含著濃烈美感、多處乍現的靈光,以及情感深度;而除了撫慰人心的力量外,音樂也毫不避諱現實的殘酷。 不同於大多數為大提琴與鋼琴而寫的樂曲,在這部奏鳴曲裡,鋼琴不再只是大提琴的配角,而是兩者佔有同等的份量,「尤其在第三首奏鳴曲裡,我感覺像是 Manny 的第三隻手。」馬友友補充道。這是繼 1987 年《Beethoven: Complete Cello Sonatas》之後,兩人再度詮釋貝多芬的奏鳴曲。對於這對合作近半世紀的音樂搭檔來說,讓他們演奏這部樂曲再適合不過;套用 Ax 的話,「我們就像老夫老妻一樣,彼此不用多說什麼,只要專心彈奏就夠了。」而被問到這次進錄音室前,他們是否曾回去聽一次那張舊專輯?Ax 堅決否認:「我們認為『如果那張聽起來很棒的話,我們可能就會很緊張,怕自己做不出並駕齊驅的作品;但如果聽起來很糟的話,我們會覺得很難過。』」接下來,讓馬友友和 Ax 為我們介紹兩人再度攜手詮釋的貝多芬精彩作品。 《Sonata No. 1 in F Major, Op. 5 No. 1》 馬友友:「在前兩首奏鳴曲裡,貝多芬毫無保留地展現自己的作曲技巧。我覺得,他想在《第一奏鳴曲》裡描述宇宙。整首作品帶有一股神祕感,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太空的奧祕。」 Ax:「打從一開場,這首奏鳴曲就有很多刻意編排的驚喜。所以,你不會知道自己身處何方,或是要往哪裡去。一切都會被打斷,讓你不禁想問:『哇,接下來呢?為什麼停下來了?』這種驚喜一部分是來自於非常壯闊的序曲和第一樂章,接續的第二樂章則變得輕描淡寫。」 《Sonata No. 2 in G Minor, Op. 5 No. 2》 馬友友:「在《第二奏鳴曲》的開場部分,貝多芬用緩慢、斷斷續續的節奏來描述貴族社會,描繪出一種莊嚴的行進感。」 Ax:「我們從這首曲子裡還能看出貫穿貝多芬一生的特質:不可思議、不斷前進的節奏。當你進到快板段落時,會聽到一種持續、純粹的速度感,跟《第七交響曲》的結尾很像,驚人的節奏不斷推進,直到幾近瘋狂的程度。」 《Sonata No. 3 in A Major, Op. 69》 Ax:「第三首奏鳴曲的主題是希望和正向。某方面來說,這可以說是貝多芬的信念。這位作曲家在這首曲子裡呈現出最正面的樣子,闡述他對人性的信任,就好像在說:『無論發生什麼,這都是有可能的,這就是我選擇相信的東西。』這種積極正向的態度貫穿第一和第二樂章,並一直延續到歡慶、樂觀的最後樂章。」 馬友友:「如果說世界上真的有一首曲子真正達到完美平衡,那似乎就是貝多芬的這一首作品了。」 《Sonata No. 4 in C Major, Op. 102 No. 1》 馬友友:「剛開始,你幾乎像是漂流在宇宙之中,因為整段序曲中都在演奏同一個主和弦,而且在它終於消散之前,你甚至不會發現到這一點。這段音樂就像是突然看到巴比倫的空中花園,是一種狂喜的降臨。某方面來說,我也覺得這是貝多芬最有效率的作品,就像是他在對自己說:『不知道我可以只用四個音符做出什麼?』他運用最少的音符所創造出來的東西,就好像是在破解作曲的謎題。」 《Sonata No. 5 in D Major, Op. 102 No. 2》 Ax:「這首的第一樂章充滿力道。當然,除此之外,它還有另一個優美的副主題,但這個樂章最主要的特點在於它非常開放、著重強調的行進感。第二樂章進入絕望的深淵,某方面來說很像喪禮進行曲。樂章的結尾處有一種令人震驚的絕對靜止,毫無動靜。每一次改變都是一件大事,幾乎跟時間無關、跟任何形式的節奏推進都無關。唯一能夠收尾的方式是最後樂章的賦格,因為賦格是最自由、最無拘束的音樂創作方式。它可以只有兩句樂句,也可以長達 55 分鐘,對時間或聲音的多寡都沒有任何限制。」 馬友友:「而且這段賦格感覺像是一段宇宙之舞——眾神之舞!」 《Variations》 Ax:「變奏曲通常是作曲家展現才能的方式。因此,在貝多芬所寫的每一組變奏組曲裡,你都能看到他的才華。我想,這三首變奏組曲正是如此。」 馬友友:「這些變奏曲就像是正式書寫的音樂與即興爵士樂的融合。貝多芬是一位出色的即興表演者。事實上,最優秀的古典樂傳統正是源自於演奏與即興的能力。當我們結合這兩種能力來訓練音樂家,就能造就類似貝多芬的創造力和雄心壯志。」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