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ll All Make Sense In The End

It'll All Make Sense In The End

「要說這張專輯是成熟之作似乎有點奇怪,」出生於英國米德斯堡的創作歌手 James Arthur 告訴 Apple Music:「我 30 幾歲了,前幾張專輯我討論了許多不同主題,而這張專輯的許多歌曲還是從中找了些許相同的出發點寫成──我是個有點徬徨的人,感覺正處在人生的過渡期。」2020 年 1 月,一場緊急膽囊手術中斷了他的歐洲巡演,隨後他於春季著手製作第四張專輯。雖然他順利康復,並完成了英國和愛爾蘭的巡演,但很快地疫情又打亂了計畫。正如我們許多人一樣,他待在家中,感到失去方向、生活在 COVID-19 引發的焦慮之中。「身體狀況讓我的一些心理健康問題也隨之浮現,」他說:「我的精神狀態很奇怪,要我說的話,大概是麻木了。」最終他在位於薩里郡的家庭錄音室中找到了生活目標,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創作出許多作品。「我有點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所以很難專心。」他說:「但音樂一直都能幫助我專注和融入其中,一旦開始沉浸在音樂裡,我可以維持超久,連續做個幾小時也沒有問題。這張專輯就是這麼產生的,我想著:『我一定得投入在音樂裡,不然我真的會去跳樓。』當時我的心理狀態就是這麼黑暗。」 這種宣洩般的創造力,提煉出專輯中的 14 首歌,讓他把生活的反思織入了包容而富有活力的樂聲中,結合了他對嘻哈、流行龐克和後硬蕊的喜愛。「我真的很感謝有這張專輯,」他說:「它讓我精神穩定,讓我重新充滿活力。如果你想知道我曾經歷過的事、和未來想走的方向,那這就是最貼近我內心的一張專輯。」接下來就讓他向樂迷逐曲介紹這段音樂旅程。 〈Running Away〉 「『我想哈草哈到不省人事』(I wanna smoke ’til I can’t wake up)。這就是我過去試圖自我療癒時的狀況。打從年輕時,我就常遇到這種撞牆期。做過一些心理治療後——我發現那來自童年創傷──人生中最關鍵的時刻讓我一直有撞牆的感受。心理治療沒有用,整晚抽大麻也沒有用了。然後我找上音樂,我的『老朋友』,它又再次拯救了我。只要進到錄音室,或拿起吉他,開始觸碰一些非常真實的想法,例如『我做了許多糟糕的決定,唱了許多自己都不信的歌』(I made a lot of bad decisions. I sang songs I didn’t believe in)。就算是我寫的歌,也是為了別人、而不是為自己而寫。不過這張專輯,就是我為自己而做的作品。」 〈Wolves〉 「Trap 風格的打擊節奏和副歌的吉他真的很有衝擊力,我覺得有點像是美國樂團 Taking Back Sunday 混合 Post Malone 的感覺。這是首很酷的指標歌曲,說穿了我在這張專輯中想表達的事物。我要給年輕的自己、還有那些我曾遇到,也在娛樂產業中掙扎的人一些建議:『最終一切都會有意義的』(It’ll all make sense in the end)。如果我能對年輕的自己說幾句話,我會說:『別太擔心,別太焦慮。只要正面迎擊生活和忠於自我,一切都會迎刃而解的。』」 〈Medicine〉 「這首歌講的是愛能戰勝逆境、以及在黑暗中尋找希望。這首歌是我跟 Yami Bell 合寫的,他是這張專輯的一大功臣,那些 Trap 氛圍就是他幫我引入的,還有這張專輯的製作團隊 Red Triangle 也是。我們好幾個月都沒有跟別人共處一室了,所以大家聚在一起時,那些被壓抑的創作能量瞬間充滿了整個房間。能再這樣做音樂真是太好了。」 〈September〉 「這張專輯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維持大家對我經典風格的期待,那種講故事的方式。但我們希望把它做得酷一點,在製作上,這首歌的吉他聽來幾乎有 Springsteen 的感覺,我的唱腔也比平常更沙啞一點。如果用不插電吉他來彈這首歌,再加上撥弦的手法,它會聽起來像我的舊歌,例如〈Falling Like the Stars〉和〈Say You Won’t Let Go〉。但這是我的第四張專輯,我可不想顯得過於老套。」 〈Always〉 「寫這首歌時,我覺得自己好像該擁抱一下跟我有相同經歷的人,正如擁抱年輕的自己。我曾經在感情中被拯救過,有人守候在我身邊,就這點來說我非常幸運。這首歌和〈Medicine〉互相呼應,同樣是在讚頌那些愛過你的人。」 〈Emily〉 「那天我進錄音室時想著:『喔,現在我真的可能要有小孩了。』雖然後來並沒有成真,但當時機率的確很高,而我其實很害怕。我想著:『我會是怎麼樣的爸爸呢?』然後又想到:『糟了,如果小孩讀到一些關於我的事情怎麼辦?如果他們看到我以前的行為怎麼辦?』以前的我簡直一團亂。我想當個好爸爸和好榜樣,這給了我很多創作的素材。『Emily』是我一直想為未來女兒取的名字,你知道,就是那種你跟老婆之間會討論的話題,而『Emily Arthur』聽起來是個很酷的名字。」 〈Last of the Whiskey〉 「做這首歌時讓我玩得很開心,它是一首生動、同時真切傳達我意識流動的作品。它的製作很精簡,歌聲和對話感才是重點。它感覺就像你跟某人共度狂野的最後一晚,對我來說非常刻骨銘心。」 〈Never Let You Go〉 「這首歌是在專輯製作過程接近尾聲時才誕生的。那是跟創作兼製作團隊 TMS 一起工作、節奏很快的一天,他們可說是英國最炙手可熱的金曲製造團隊。Corey Sanders 也有和我一起寫這首歌,他在創作會議中導入民謠的風格。我們很早就寫好副歌,覺得:『OK,這可能會做成一首不插電民謠版的心碎情歌。』不過後來我開始在主歌加入嘻哈的 flow。這是很難拼湊起來、但極具實驗性,很亮眼的一首歌。」 〈4000 Miles〉 「我喜歡從這個角度來討論別人的朋友,這張專輯裡有些歌就是這樣。現在大家都很在意別人的意見,也在意認可那些意見的人。但我從來沒有這種心態,所以我喜歡歌詞裡傳遞的誠實:『我才不想跟你那些可有可無的朋友鬼混』(I don’t want to knock about with your placebo friends)──在我看來他們都是虛幻的。」 〈Deja Vu〉 「這裡要特別感謝 Ben Jones,世界一級棒的吉他手。這首歌我不敢居功,是他搞定的。專輯的許多歌中,第二段主歌跟第一段主歌截然不同──你會聽到創作歌手風格的第一段主歌,接著在第二段主歌聽見饒舌歌手或 Trap 歌手的詮釋風格,例如 Travis Scott、Post Malone 或 Young Thug 之類的。我把自己當成客串歌手來演唱第二段主歌,這真的很好玩,也為我開啟了很多不同機會。」 〈Ride〉 「這首歌讓人聯想到很多意象──汽車、煙霧之類的。這大概是我唱了最多饒舌的一首歌,或者你可以說這是一段『饒舌 verse』。其他首歌裡也有饒舌的 verse,但它們的歌詞比較偏流行風格,punchline 也不夠深刻,焦點比較放在 flow 和旋律上。但這首歌的饒舌就真的比較講究押韻,我以一種冷調的方式來詮釋,Drake 算是我第一段主歌的靈感來源。」 〈Avalanche〉 「我們在開創作會議時,我就唱了這首歌的副歌──其實只是唱好玩的。但大家都說:『嗯,這很棒耶,我們用它來發展些什麼吧。』最終它就成了這首不插電版 Goo Goo Dolls 或 Foo Fighters 風格的歌。我們嘗試過把它做成跟其他歌一樣帶點 Trap 的感覺,但專輯聽到這裡,這首歌的確打破了一些框架。」 〈SOS〉 「副歌的旋律和大部分歌詞都很打動我,我便開始在錄音室裡把它們唱出來。當時我想:『我能把這首歌做得多沉重呢?』那就是我想做的,盡可能把這首歌做得沉重而真實。這首歌是關於某個心碎的人,也就是我當時的人生處境。我覺得有點心碎、被辜負,失望且麻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首自棄之歌。」 〈Take It or Leave It〉 「我說著:『我心碎了。我覺得所有出路都被關上了。我走到了盡頭,我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放棄了音樂。我甚至不知道是否還想再玩這場遊戲,我得不到過去我能從中獲得的東西。』接著 bridge 段落才是真正的自白,導向最後一段副歌:『最終一切都會有意義的』(It’ll all make sense in the end)。這是結束這張專輯的完美方式。我希望這句話最終不知不覺地影響了你,當你聽到這句話時會覺得起雞皮疙瘩,你會想:『喔,OK,現在我都懂了。』它以一種相當自然的方式,引領這趟旅程走到了終點。」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