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 (Taylor's Version)

1989 (Taylor's Version)

《1989 (Taylor’s Version)》终于快要问世时,Taylor Swift 提到,在她为夺回版权精心重录的所有专辑中,这一张有着特别的意义。“从各个层面上来说,《1989》改变了我的人生。”她在社交媒体上写道,“说实话,这是我最喜欢的重录专辑,因为这里面的 5 首‘From The Vault’(未发行版)歌曲是真的好听,我简直不敢相信当初它们竟然未被收录进专辑。” 从唱着“我不必假装喜欢迷幻摇滚/假装喜欢和那群满脑子要事的大人物一起/待在豪华游艇上”(I don’t have to pretend I like acid rock/Or that I’d like to be on a mega-yacht/With important men who think important thoughts)的《Now That We Don’t Talk》,到《Say Don’t Go》和《Is It Over Now?》,我们可以真切体会到,Swift 在创作这 5 首歌曲时不仅专注、犀利,而且是在考虑新的受众这件事的。它们不仅完全值得入选最初的专辑,巩固 Taylor 身为“创作者”的角色,而且在这些从前被视为无关紧要,实则华丽精致的蒙太奇式作品里,Swift 表现得如此游刃有余,如同一位流行乐老匠人。 距离原版专辑诞生已过将近十年,Swift 如今已是一举一动都能影响流行文化动向的巨星。而回首 2014 年,我们似乎很容易忽略,当时的 Swift 正迎来(或者说是“筹划”)自己生活和事业的转折点,野心勃勃地把刚满 24 岁的自己一步步塑造成我们今天熟悉的超级巨星。在 2010 年的《Speak Now》和 2012 年的《Red》里,她已经开始调整专辑中乡村乐和流行乐的比重,并在后一张专辑里和瑞典超级制作人 Max Martin 与 Shellback 搭档。到了《1989》,她也不再去特地思考“比重”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流行音乐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她不仅拥抱了强劲节拍和华丽制作,更在专辑中欣然注入了轻松活泼的感觉。 《1989》不只埋藏着 Swift 转型的野心。如果说《Speak Now》和 2008 年的《Fearless》内含莎翁戏剧般的张力,那么《1989》的 Swift 就是张扬的、自信的,她大口呼吸着自由的空气(《Style》),也尽情狂想(《Wildest Dreams》),年轻时的她还做不到如此从容。《Welcome to New York》是鎏金的欲望叙事,她决心在这座潜藏无尽可能性的城市里让自己重获生机——“灯光如此明亮,但从未让我失明”(The lights are so bright/But they never blind me,me)。Swift 借这首歌向大家宣布,她至少目前要挥别纳什维尔和乡村乐,也脱离了它们为她的形象和风格带来的桎梏。Swift 迈步的姿态昂首挺胸——《Shake It Off》里的她对过去的恩怨一笑置之,心态成熟而自在;甚至在《Blank Space》里,她调侃起自己来了,要知道这几乎曾是个“不可说”的话题啊。 《1989》与 Shania Twain 的《Come On Over》、Bob Dylan 的《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类似,也是艺人故意跟众人期待反着来,最终仍然获得成功的范例。正如标题所示,出生在 80 年代末的 Swift 并不是听着 80 年代的合成器风格流行乐长大的,不过在 Martin、Shellback、Ryan Tedder 和后来的好搭档 Jack Antonoff 的帮助下,80 年代风格在这张专辑里还是处处可循。正如她在早期专辑里颠覆了乡村乐的传统和定式,Swift 没有把充满怀旧气息的《1989》用来回顾过去,而是以之为起点,大步向前。

其他版本

选择国家或地区

非洲、中东和印度

亚太地区

欧洲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美国和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