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季平

最新發行

單曲與 EP

關於趙季平

如果你看過 1998 年上映的電視劇《水滸傳》,那你一定對於劉歡所演唱的〈好漢歌〉印象深刻。這首歌曲背後的作曲家,正是中國樂壇最重要、最富有中華文化氣息精髓作曲家之一的趙季平。他的作品使用了民俗傳統器樂聲響以及曲風,並且被大量使用在 80 至 90 年代的影視作品之中,可說是現代影視作品配樂的關鍵人物。 趙季平於 1945 年 8 月出生於甘肅,其父親趙望雲是長安畫派的領袖人物,並且對傳統戲曲藝術鍾愛有加,更拉得一手好京胡。在如此的家庭背景熏陶之下,趙季平立志成為一名作曲家。1961 年,趙季平前往西安音樂學院附中求學,畢業後順利考入西安音樂學院,接受正規系統的音樂培訓。之後趙季平被分派到了陝西戲曲研究院,而正是這樣的際遇,讓趙季平開啟了傳統戲曲的研究之路,他深入關中、陝南以及陝北地區研究考察秦腔、銅川梆子等民間藝術形式,透徹理解了中國文化與人民生活之間密不可分的連結。 在機緣巧合之下,趙季平接觸了影視配樂工作,透過音樂來描繪他記憶中的民間印象。1984 年,初出茅廬的陳凱歌與張藝謀找到趙季平,邀請他為電影《黃土地》配樂,三人腳踏實地在黃土高原采風,奠定其深厚情誼與合作關係。而後趙季平又與張藝謀合作電影《紅高粱》配樂,以 36 支嗩吶模擬人聲吶喊,以超乎想像的前衛創作手法贏得了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獎。自此之後,趙季平陸續創作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影視配樂,例如《大話西游》、《霸王別姬》、《大秦帝國之裂變》、《喬家大院》、《大紅燈籠高高掛》、《笑傲江湖》等。 在趙季平的創作之中,不僅有著中國傳統器樂與西洋樂器的融合運用,更透過民間音樂語彙凸顯出了陝北、山西等地的地方光影,往往能夠在音樂中呈現出鮮明的畫面感,並且與人民生活的真實樣態密不可分。進入千禧年後,趙季平的創作更不侷限於影視配樂,像是室內樂《關山月》、《第一小提琴協奏曲》、舞劇《大漠孤煙直》等以西方古典音樂體裁和創作手法寫就的東方文化作品,或是民族管弦作品《古槐尋根》、《風雅頌之交響》等超越傳統技法的作品,都是趙季平融會貫通東西方文化元素,再以豐厚思想底蘊創作出的新世代創新作品。

家鄉
China
出生
1945
類型
原聲帶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