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e Call Life

What We Call Life

在 Jordan Rakei 的第四張專輯《What We Call Life》中,能夠聽見他花上不少時間內省的成果,「透過心理治療幫助自己改善生活,是非常合理的方式。」這位生於紐西蘭、在澳洲長大,而現居倫敦的創作歌手告訴 Apple Music:「它不只能幫你脫離極為憂鬱的狀態、克服離婚或非常痛苦的分手。你會想說,心理治療這種工具居然真的有效,讓我開始以稍加不同的方式看待生命、甚至稍微快樂一點。」這段旅程改變了他的作曲和製作手法,每首歌都代表著他從心理治療中學到的東西,在這張專輯裡,Rakei 終於表現出最具自信的一面,「我覺得現在是我最真實的樣貌。」他說:「我的確有自己的風格,且我也從不避諱讓那些影響我創作的事物閃現些許光芒;但在《What We Call Life》,我第一次在整張專輯裡說盡我想說的話。」在 Rakei 之前的作品中,他一向都能自如地將不同曲風融合,以傑出靈巧的方式結合靈魂樂、爵士樂、R&B 和另類音樂。而《What We Call Life》更是他目前為止最具實驗、氛圍音樂風格及存在主義思想的作品。「有些人會覺得內省很困難,他們不喜歡思考自己的人生、過往或任何事情。」他說:「所以,如果能多多進行這項功課,對我們大家來說都會是件好事。」以下,Rakei 將為我們逐曲介紹專輯。 〈Family〉 「當時,我想到的大概是我 14 歲時,父母離婚的事。當我還是個青少年時,覺得他們離婚對我沒有什麼影響。但現在兩倍歲數的我遙想當年,才發現離婚與單親生活一定對我的父母帶來很深刻的衝擊。同時,我也想到十幾歲的自己,同情那個當時還不明白事情嚴重性的自己。我曾經以為父母是『超級戰士』,但自己長大成人後,我才知道:『噢,哇!原來他們只是普通人,想努力生活而已。』」 〈Send My Love〉 「我把這首歌想成三首迷你歌曲的三合一。它的主歌極具氣氛與空間感,同時也帶點律動。副歌進來之後,就變成令人振奮的舞曲了。我們其實是先把後製與所有樂器都搞定,然後也把合成器和鼓都做好。後來,我看到一切就位之後,突然想到:『我要怎麼把人聲放進去,才不會破壞製作?』光在副歌的部分,我就做了五、六個版本,努力不要讓我的人聲破壞一切,最後決定從簡就好。」 〈Illusion〉 「我真的很想把這首歌做得有趣,不要在過程中想太多。我生在一個特別的家庭,有著特別的道德觀,並生在一個擁有某種優勢的國家。住在澳洲的有錢社區裡,我打從出生就享有這些好處。這首歌基本上是針對『先天』和『後天』進行的小辯論,還有我們到底有沒有掌控人生的主導權。」 〈Unguarded〉 「我希望能有一首製作精良,彷彿有著生命的歌曲。重點不是歌詞或樂器編制,而是歌曲的能量和情緒,還有它整體動起來的姿態。比起傳遞訊息或樂器選擇,比較重要的是情緒,還有音樂的動靜和曲線。」 〈Clouds〉 「我希望整首歌都能建構在人聲 loop 的核心之上,類似 James Blake 的〈Retrograde〉或 Bon Iver 的歌。我其實是在封城期間,在房間裡把這首歌做出來的,並在 2020 年 5 月世界各地開始響應黑命關天 (Black Lives Matter) 運動時,開始製作這首歌的樂器部分。我爸來自太平洋群島,膚色是棕色。但我總會忘記自己是混血兒,因為別人都以為我是白人。我在澳洲長大,有很多白人朋友。剛出道時,有評論說:『Jordan Rakei 是下一個白人版的 D’Angelo。』這首歌便是對這類言論的攻擊,還有我自己在背後感到的罪惡感。我想要稍微大聲一點地強調我的文化根源。甚至到了現在,我努力用正確發音去唸我的姓氏。之前我就只會把它唸成『Rack-eye』,但它其實應該唸作『Rah-kye』或『Rah-kaye』,發音的差異得看你是處在紐西蘭或其他地方。我現在仍然必須提醒自己庫克群島島民的身分。」 〈What We Call Life〉 「小時候,我家辦過一場瘋狂派對。以前家裡常有派對,因為我的父母都很擅長交際。我是個很害羞、容易緊張的小孩。因此我很氣父母,他們一直在我這個安靜、害羞的小孩面前辦這些派對。我心想:『為什麼我要一直被迫經歷這種事?』我記得當時自己會想:『這就是我以後的生活嗎?我一輩子都會是這個樣子嗎?』我在這首歌裡嘗試和我內心的孩子說話,試著給他一些安慰,說:『人生會好起來的,你會撐過去的。』我當時真的因為這件事倍感壓力。」 〈Runaway〉 「我成功把所有自己喜歡的音樂曲風都放到這首歌裡。我覺得它聽來有一點點複雜,但其實十分簡單、它虛無飄渺,卻又帶有律動。所有的和聲選擇都是我當時很喜歡的東西。而歌詞講的是擁抱新的人生道路,不要逃避過去。」 〈Wings〉 「我在這首歌裡用了不同的音樂色彩,大概是整張專輯裡最沉重、最黑暗的一曲。我在這裡試著把內心那把走調的吉他給奏出來。歌詞講的是突破自己的束縛、擁抱你的雙翼、飛向新的人生,或抵達新的境界。我早在 2014 年剛搬到倫敦時,就把這首的主歌都寫好了,只是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情緒與曲調來延續它。直到我們在錄音室裡做這首歌時,我才說:『嘿,我想要試試看,唱這些歌詞看看。』至今它還是很能呼應我的狀態。」 〈Brace〉 「專輯的開場情緒滿明快的,但這首歌尤以開闊,聽起來與專輯前幾首歌很不一樣,正是我想做出的那種對比。〈Brace〉宛如一場放鬆、節奏緩慢的電影式體驗。」 〈The Flood〉 「我在做這首曲子的時候,就知道它會是專輯的結尾,因為它有很長的前奏、間奏,以及尾奏。我希望它是一個流暢的故事,就像你正在擁抱新的未來。最後有著四分鐘的純樂器演奏,我就是希望它能持續一段時間,再慢慢消散。它講的是存在人們體內的情緒洪流,以及肉體面對創傷是多麽地敏感,〈The Flood〉是首訴諸情感層面的歌。」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